造成這種現象的其中一個原因是,家人比較容易對高齡者產生情緒。
面對徐志摩的瘋狂追求,這位詩才少女也動了心,然而好景不常,隨著父親林長民遊歐結束,林徽因不得不隨父親歸國,而且是不告而別。不過嫌棄歸嫌棄,他還是滿足了父母抱孫子的願望,只是在張幼儀生下幼子後,向她遞出了離婚協議書。
無論他是公然替這對新人敲響警鐘,還是暗中宣洩對徐志摩糾纏他兒媳婦林徽因多年的憤懣,總之,他終歸是對這場婚姻流露出了不滿與不屑。不管是從這首《翡冷翠的一夜》,還是《春的投生》、《一塊晦色的路碑》、《雪花的快樂》中,都可以看出他因她也無賴、稚氣了一回。」於是乎,她催生了他的靈感,她是他所有創作的源泉。而真相究竟如何?已隨斯人作古。沒有妳我哪知道天是高,草是青? 與陸小曼相愛的日子,徐志摩詩情大發,最為多產。
世人都說徐志摩愛上有夫之婦陸小曼,只是因為失意。可是在徐志摩眼裡,這格調依然不夠,甚至一味嫌棄對方是「鄉下土包子」。Photo Credit: 左岸文化出版曹族(鄒族)部落的青年(攝影者不詳),日治時期(顏博政收藏)Photo Credit: 左岸文化出版台灣南部原住民婦人(攝影者不詳),日治時期(顏博政收藏)Photo Credit: 左岸文化出版原住民婦女織布情形(攝影者不詳),日治時期(顏博政收藏)Photo Credit: 左岸文化出版反抗之原住民(攝影者不詳),日治時期(顏博政收藏)在寫真帖和明信片中為數眾多的「蕃人歌舞」,明顯異於殖民者以「獵首」象徵「野蠻」的意義。
牽著手圍成一圈圈跳舞,或是敲擊杵臼歌唱的蕃人意象,再現了一種可親的、溫和的形象。台灣攝影第一個繁花盛開的時期,逾300張珍貴的照片讓我們看見日治時期大眾生活的樣貌。如一九一五年,福建省甲種農業學校的學生來台參訪,「至嘉義廳,廳長各致贈紀念片三張」。於是,觀光客來到日月潭,除了遊覽日月潭的山水風景、接觸一些粗淺的蕃杵歌背後的文化意義之外,更重要的是必定要拍攝一張「於日月潭與蕃人杵歌合影」的留影。
其後,八景等名勝的象徵意象更不斷被複製、擴散為極具象徵性的台灣風景圖像。作者:簡永彬、高志尊、林壽鎰、徐佑驊、吳奇浩、連克、郭立婷、郭怡棻、賴品蓉、凌宗魁乘著寫真館的時光機遨遊台灣,從寫真了解台灣,重建昔日生活場景與共同記憶
放河燈的目的,據說是為了普度水中的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。」鄭玄注解:「國中,城內也。有娀未抵瀛洲遠,青雀如何鴆鳥媒。《說文解字注》解釋:「中,內也。
莖露一杯酒,清徹瑞人寰。」農曆七月十五是傳統的「中元節」,這個節日在民間還有幾種不同的稱呼,如:七月半、鬼節、施孤,佛教則稱盂蘭盆節,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節日。宋代劉辰翁〈水調歌頭・天地有中氣〉:天地有中氣,第一是中元。這種孟秋獻祭的儀式,在古代被稱為「嘗新」、「秋嘗」等。
中元節是從上古秋祭習俗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。看著中元齋日到,自盤金線繡真容。
佛教典籍《盂蘭盆經》還記載了「目連救母」的故事,說明了盂蘭盆節的起源:目連是釋迦牟尼的弟子之一,他的母親青提夫人年輕貌美,卻無嘉言懿行,為人刻薄,仇視僧人,死後被打入惡鬼行列而飽受折磨。文:于丹中元節絳節飄飄宮國來,中元朝拜上清回 時間:農曆七月十五。
而「中元」之名,大概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的說法,道家將正月十五、七月十五、十月十五這三個月圓之夜,定為:上元、中元、下元,分別為天官、地官、水官的誕辰,形成了天官賜福、地官赦罪、水官解厄的三元節。於是,每年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就逐漸演變成弘揚佛法的「孝親節」。無人祭祀者,就由公眾請佛道舉行法事普度,避免孤魂野鬼流浪作害,亡靈祭祀因此成為中元節的節日主題。中唐詩人王建〈宮詞〉寫道:「看著中元齋日到,自盤金線繡真容。宋代的中元節:佛道合一,成為盛大節日唐朝時,中元節興盛起來,逐漸成為固定的節日。傳說這天,地府洞開,鬼魂四出,所以民間有「七月半,鬼亂竄」的說法。
新秋七七,月出河漢鬥牛間。「天地有中氣,第一是中元。
李商隱〈中元作〉:絳節飄颻宮國來,中元朝拜上清回。另一種觀點認為,「中」像一架測天儀,中間一豎表示測天儀的立架,是安裝在立架上的瞭望臺,以供古人觀測天象,上面類似飄帶的東西,就是用來測量風向(參見李圃《甲骨文選讀》)。
目連為了救他的母親,遵照佛祖的指點,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,恭敬地安設盛大的盂蘭盆供奉,呈上各色食品,供養十方的僧眾,使他的母親能夠脫離困厄。」Photo Credit: 野人文化「元」字,前面篇章已經解說過。
「盂蘭」是古印度梵語的音譯,意為倒懸,形容死亡之人的痛苦。到了宋代,中元節出現空前的變化,佛教的盂蘭盆節和道教的中元節合併成一個盛大的節日,並且得到了統治階級和民眾的普遍認可,發展出一系列豐富的節日活動,南宋周密《武林舊事》就記載各種活動:「七月十五日,道家謂之中元節,各有齋醮等會。起舞願公壽,未可願公還。有人祭祀者,回家接受子孫的祭拜。
羊權須得金條脫,溫嶠終虛玉鏡臺。「元」是指事字,它的本義即表示人頭,如《爾雅・釋詁下》:「元,首也。
代表詩詞:看著中元齋日到,自盤金線繡真容。三壬三甲厚重,屹不動如山。
有鑒於此,佛祖就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,於每年的七月十五舉行盂蘭盆法事,供養僧眾,同時也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。曾省驚眠聞雨過,不知迷路為花開。
正是使君初度,如見中州河嶽,綠鬢又朱顏。」晚唐的李商隱也寫道:「絳節飄飄宮國來,中元朝拜上清回。」意思是「內」是「中」的引申義,如《周禮・考工記・匠人》:「國中九經九緯。僧寺則於此日作盂蘭盆齋,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。
七月初的時候,在城市街道中就可以看到成山的祭品:冥紙、冥衣、靈屋、線香、鞭炮,琳琅滿目,初十之後便要打掃廳堂,放置香案、祖先牌位、酒肴果品,以迎先人。代表飲食:祭祀用的各種食物、蔬果。
」都描繪了中元節的盛景。」時至今日,農曆七月十五這天,仍然保留著許多中元節的傳統,如祭祀習俗。
秋祭,是指人們會在秋天這個收穫的季節,舉行向祖靈獻祭的儀式,將成熟的穀物先獻給自己的先人,一方面是為了報答祖先的蔭庇,另一方面是為了讓神靈優先享用時令佳品,以免降下災禍。從此五風十雨,自可三年一日,香寢鎮獅蠻。